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历时2年,收集、分析了300多篇课文。这些课文来自2002-2009年的上述3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。他们对“有毒”的课文进行打分,从0分至-5分,同时按照“毒性”等级,以武侠世界的毒药命名,例如断肠草、软金散等。最后形成的《化验报告:中国孩子的教科书》在扉页用3号黑体字写道:“我们正在给孩子们 吃错药!”(9月30日《中国青年报》)
之所以说小学课文是在给孩子们吃错药,新闻中给出的解释是其中充满了“真的名人,假的故事”和“成人伪装儿童腔”。看罢新闻方才如梦初醒,原来《爱迪生救妈妈》、《陈毅探母》这样课文都有失实之处。换句话说,我们是在用谎言教育下一代。当然,还好这种谎言至少不是恶意的,我丝毫不怀疑课本编写者有意误导祖国的花朵。也许有人要问小学课文不是严格意义的学术著作,有必要如此较真地去考证真伪吗?但在笔者看来这种必要性自然是有的,而且很是迫切。
长久以来小学教育被简单地异化为说教,教学者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灌输学生们价值理念和思维习惯。这是一种单向的低级的教学,施教者往往具备自赋的优势地位。从这些充满“善意谎言”的课文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教育者的自负与强势,为了让学生接受他们需要的理念不惜编造事实,把名人变成了自己剧本中的说教主人公。小学生们俨然是一个个空瓶子,被人强迫装进了一些东西,无论好坏或是真假,唯一的标准就是符合成人的意志。
这种教育思维真的是太把小学生当小孩子了,甚至忽视了他们自我思维与感悟的能力。信奉直接的理念灌输而不是情境感染,这是现阶段义务教育的主旋律。也许我们习惯了,但这的确是不合理的存在。首先,可以将其视为是一种愚弄,直白点说就是侮辱了花朵们的智商。教科书居然用一个假故事来教诲该如何如何,假的强加于上的道理又怎么让人信服呢?其次,这样的教育效果堪忧。公众总是感叹中国的学生创造力缺乏,试想从小被谎言说教的他们长大后又怎能有突破的灵感呢。再说得严重点这样的课文有点侮辱人,缺乏对小学生们的起码尊重,一面被教育着要诚实云云,一面又实实在在地被灌输着谎言,花朵们大有人格分裂的可能!
指出小学课文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很有必要,或许有助于推动一轮小学教育的模式转化。尤其是文科类的教学,是到了调整的时候了。须知道谎言是不能给孩子们带来真知与真情的。美德固然要传承、精神当然要发扬,只是其载体不应是冷冰冰甚至不真实的课文。让故事归故事,那是用来阅读与感悟的,不是用来说教的。减去赋予其的功利目的,课文才能回归真实。不能对书本上的东西寄望太多,它不是全部,大可以引入情境教学,以达到润物无声之效。再或者,回归生活吧,身边那么多的美好与感动期待着祖国花朵们去发现,我们只需稍稍引导一下就好!(然玉)
- 2009-08-01增加梁实秋 戴望舒,语文课本"变脸"引热议
- 2009-05-05“网游”进课本
- 2008-09-25今天,学生们需要什么样的课本?
- 2008-08-29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撤出课本是明智之举
- 2009-09-25小学语文教材“用美德绑架孩子”?
- 2009-09-11谁对教材错误视而不见?
- 2009-09-11为何只有总理看出了教材错误?
|